投资有风险,拍片需谨慎|文化影视的经济思考
来源:undefined
作者:147小编
日期:2023-03-28 18:19
浏览:
103
投资有风险,拍片需谨慎近年来大制作巨亏与小成本黑马国产电影不完全盘点

*成本一般指制作成本(宣发另算)数据来自新闻,所有票房数据来自中国票房http://www.cbooo.cn/;收益率=总票房×40%÷投入成本-1;中低成本电影宣发成本不明,按照制作:宣发=1:1来计算
高成本巨亏1. 太平轮系列(2014+2015)
票房:太平轮1票房1.9543亿,太平轮2票房5104万,合计2.5亿
成本:4亿
收益率:-75%
豆瓣:5.7+6.5尽管影史上比《太平轮》惨的片子多的是,投资过亿票房几万美金的也不少见,但是能亏好几亿,足以在写进中国电影投资教科书。观众抱着《泰坦尼克号》的期望,看了一部超长唯美风景MV(还伪3D),内容不好,节奏太缓,票房低也怪不了旁人。
2. 道士下山(2015)
票房:4亿元
成本:接近2亿
收益率:-20%
豆瓣:5.4光看制作成本,还好,亏的不算太多。但是陈凯歌导演成片质量差到再度不及格(而且还不是《无极》那种有争议的不及格),也足以大书特书。大制作烂片票房特色,高开低走。首周票房2.3亿元,已经占据总票房半壁江山(《富春山居图》的比例高达83.3%)。
名导演拿信用刷首周票房,赚的了一次,问题是谁还敢看他下一部电影?3. 赤道(2015)
票房:2.09亿元
成本:2亿元
收益率:-58.2%
豆瓣:5.9不作死就不会死系列。2012年,《寒战》上映时,梁乐民、陆剑青导演可谓是影坛清流,一扫香港导演来陆骗钱的恶风。处女作出手就是这个水准,大有前景。可惜后来《寒战1》的坑没填,把自己框进《赤道》的洞里了。年轻导演会有这个毛病,野心太大,想一片说尽天下事,到了结尾发现自己收不住了,只能弄一个未完待续,问题是现在的观众不好骗了呀!那么多电影公号都在发文章,观众的看片水平不就培养起来了么;A站B站无数优秀电影资源免费提供,观众的审美格调不就建立起来了么!
供给影响需求,需求影响供给,二者相辅相成;不要怪现在的观众太难搞,谁让你们教的好!感谢技术,感谢公知,打倒烂片!(客观公正的说一句,《赤道》该怎么评价,还要看续集写的如何。)
4. 一步之遥(2014)
票房:5.1495亿元
成本:3亿元
收益率:-31.3%
豆瓣:6.2把《一步之遥》放在这个系列,我是很不忍心的,因为这片子我打了五星推荐。姜文什么都好,缺点就是太聪明,你也很难说那是不是大智慧。
一部赚钱又赚座的“好片”原则是:只比观众聪明一点。这片子想表现自己“聪明太多”。我给五星并不是说我自己看懂了,或者说这片子无可指摘,而是这种烂漫想象不好好说人话的歌舞片气质我个人是很喜欢的。熟悉民国史的朋友据说一看就懂其中各种不能明说的深意,自然会给个好评;完全不在乎自己被不被导演耍的朋友,就看懂了其中伟大的爱情,也给了个五星;有些人自尊心强了点,被耍了心里不痛快,就只能给个一星评论上去,其实是不太负责任的。

为什么我会选择这部电影?
因为这是一部口碑两级差异大到惊人的作品。打四五星的超过30%,打一二星的也接近30%。在烂片横行,一边倒差评的大陆市场,极为罕见。
实证研究证明,口碑差异大,风险就大,对票房的负面影响非常显著。现在我就明白
为什么那些烂成三四分的电影也有那么高票房,因为大家都说他烂,它是出了名的烂。5. 1942(2012)
票房:3.7亿
成本:2亿
收益率:-26%
豆瓣:7.2对于投资而言,选错题材“害死人”。“虽然《一九四二》斩获了北京电影节大奖和罗马电影节奖项,其口碑也算良好,张国立还因此获得了金鸡影帝桂冠,华谊兄弟甚至花了天价霸占了IMAX厅,轰走了李安导演的《少年派》。可惜该片想进一切合法和非法垄断手段,让自己首日排片高达了46%,依旧是观众不愿买账。” 刘震云的故事是好故事,电影的责任之一就是去发掘那些不为人知的历史的。
奈何日子太苦,谁还想在看片子上的人受苦呢?我现在还没看这片呢。与之呈惨烈对比,同年12月,《泰囧》创内地票房新高。
2012年公众号还没这么普及,观众也不知道什么叫看片的责任。2014年,
冯小刚被逼着无奈拍了骗票房大片《私人定制》,你真不能怪他,需求影响供给,观众自己造的孽,自己含泪也要吃下去,可惜我们有的观众,吃的还很开心。6. 金陵十三钗(2011)
票房:6亿(国内市场,海外市场票房惨淡)
成本:6亿
收益率:-60%
豆瓣:8分《金陵十三钗》是2011年中国电影市场票房冠军,不仅仅是国内电影,包括进口片。8分的豆瓣成绩也超过了全球70%的战争片,77%的历史片,这也是我本人私心觉得还可以的片子。
尽管口碑票房双丰收,成本太高,风险太大。成本6亿元,也就意味着票房得18亿元才能回本,如果我们考虑电影的周边产品(比如配套的电影记录片,书籍),国内票房再怎么样至少也要10亿元以上,放在今天的中国影坛,不是难事,但是2011年,钱还是值钱的。本片1亿元人民币天价启用奥斯卡金像奖得主克里斯蒂安·贝尔,剑指海外市场,想复制《英雄》的奇迹(2002年全球票房1.77亿元美金),放在2011年的时代背景,加上该片又不是老美喜爱的武侠题材,海外市场捞金无异于痴人说梦。就这么砸下了6亿元人民币,不得不让人敬佩老谋子和张伟平的勇气和实力,不过他们自这部片子之后就分手咯;
再深的友谊,也顶不住巨额的亏损。不妨展望一下,今年上映的《长城》票房怎么样?
小成本黑马1. 泰囧(2012)
票房:12.67亿
成本:3000万(制作成本3000万,假设宣发为3000万,总计成本6000万)
收益率:744.7%
豆瓣:7.5注定要写进中国电影投资史的片子。《泰囧》疯狂到什么程度?扬名海外,大洋彼岸美国的《好莱坞报道》都在写。首周票房3亿元,第二周票房累计6亿元,第三周票房累计9亿元;三板斧,每周3亿元进账,实属罕见。到了第四周,该片还保持了单周超过2.5亿元的票房成绩,高开高走,从影片上映前的宣发(搞笑视频暖场),到上映后营销策略(好口碑),都值得仔细揣摩。所有市场都讲究一个,说的玄乎一点叫做“气”,说得正常一点叫做“心情指数”,
高票房也是要引爆群众,把这气势一波一波捧上去的。2. 煎饼侠(2015)
票房:11.59亿
成本:5000万(制作+宣发)
收益率:827.2%
豆瓣:6.2《煎饼侠》论影片质量,大概也就6分的水平,但是为什么能取得11.59亿元的惊人成绩?
这就体现了预期管理的重要性。你看这片的海报,就觉得是个烂片;再看看这倒霉催的名字,侠已经很雷人了,竟然还弄个煎饼上去,更觉得很山寨。大鹏这张脸,也因为搜狐视频《大鹏得吧得》而被宅男们广为熟知;你仔细看看他这张脸,还觉得蛮亲和的,但想想他以前做的东西,也不觉得能搞出什么特别好的电影。
所以你很自然的就把这片当成烂片了。但是(此处转折强调),看电影前翻了豆瓣,竟然8分;再读读大号的影评,也是推荐;动心看完电影,天哪,怎么能这么真诚,古惑仔还重出江湖了;
一切都高于预期,自然,也就打了一个不错的评价,还顺带着在朋友圈做起了自来水。在电影上映期间,该片的分数基本保持在7.5分左右,放在国产喜剧,这是非常难得的;电影下映之后,分数才出现了下滑。
感谢互联网,它放大了社会公知的影响力,加剧了不平等;不知不觉中,你就成了他的小鬼。尽管片子的质量一般,但放在内地喜剧商业片看,也是一部比较有诚意的作品,顺带着还让80后的集体回忆古惑仔翻红,情怀牌还是打得很有效果的。3. 唐人街探案(2016)
票房:8亿元
成本:1亿元(制作+宣发,制作不超过5000万)
收益率:220%
豆瓣:7.5为什么要把《泰囧》《煎饼侠》《唐人街探案》放到一起?因为这些票房黑马背后共有一个女人——传说中最会赚钱的女制片人陈祉希。陈祉希说,前两部片子总成本没有1亿元,但是《唐人街探案》拍的时候,大盘已经能接受一亿元了。成本亿元,也就意味着票房在三亿元就能回本,放在现在,商业片质量稍好就行,真的不是难事。
审时度势,这是制片人的智慧。不同于前两部,《唐人街探案》让我看到了中国电影未来的希望。它是一部非常成熟的商业喜剧片,并且创造了一对经典的荧幕CP,可能会成为下一个福尔摩斯或者波罗。
它会成为一个可以复制的巨大成功,如果王宝强那个角色的格调再高一点,角色功能再丰富一点。前两天这部电影还入选了威尼斯电影节“特别展映”单元,《虹膜》杂志称导演陈思诚为“迷影”,即“迷恋电影”。故事不算清新脱俗,但是拍摄技巧的运用,对经典的学习都很到位。
如果大陆市场每年能有十部这种认认真真学习优秀影片的作品,中国电影的未来还是很美好的。4. 大鱼海棠(2016)
票房:5.6亿
成本:6000万(制作3000万,宣传成本不明,假设按照3000万算)
收益率:273.3%
豆瓣:6.6再次强调一遍,宣发很重要。
这片子宣发好到什么程度,连我妈妈都知道“等你12年”。无数公众号对12年前短片的情怀发酵成万众瞩目的期待——我们太需要一部原创好动画为中国电影正名了!好动画不仅仅只有50年前的《小蝌蚪找妈妈》《大闹天宫》。片子上映后,啪啪啪打脸,
但是情怀说得好,首日票房高。《大鱼海棠》上映第一天,票房7216万,制作成本全回,剩下的全是净赚。
阴险的想一下,这可以成为低成本烂片盈利的策略,先打情怀,把观众骗进去,赚完再说。可是不是什么电影情怀都能做的像《大鱼海棠》这么好哦!毕竟,还有所谓12年的等待。《大鱼海棠》的片尾有一处非常让我动容,他把所有众筹者的名单放了上去,满满当当,满满当当。让人感动的同时,从另一个角度也揭示了为何这片子质量落差能如此之大。每一笔投资都要导演们一个一个人的争取,他们有多少心思放在拍片子上面呢?光线传媒大概也是看到众筹了不少钱才后续进入的,12年之约,实实在在最多也就2年。
好莱坞六大电影制片厂垄断,中国电影人众筹,工业化体系不完善,像大鱼这样烂尾的不会少。平心而论,这片子的底子至少7.5分,换个稍微专业一点的编剧都不会这样的结果,可惜了。提到《大鱼》,我就不得不提另外一个“冤大头”《摇滚藏獒》。同期上映,郑钧老婆路演的时候第一句就是排片不公,请问不公在哪里?片子宣发不好,随便到大街上问一问,只知大鱼,不知藏獒,你说排片不公?
电影院再怎么有情怀也是要挣钱的,经济规律不能改的呀。何况,这质量不咋样(6.8分),关键是成本6亿元人民币,真的冤大头啊。
5. 百鸟朝凤
票房:8690万元
成本:1800万(制作1500万,宣发300万)
收益率:93.1 %
豆瓣:8方励这一跪,带来5000万票房,不由得感慨,中国人真的很善良。电影排片在一跪的两天后,5月14日出现由1%到4.3%的质的提高;并在5月17日-5月19日超过10%。
对于好电影,中国观众是非常饥渴的。这是绝无仅有的营销方案,孤例,可能被超越,但不能被模仿。6. 路边野餐(2016)
票房:643万
成本:100万
收益率:157.2%
豆瓣:7.7高质量文艺片营销典范。未来文艺片策略,学《路边野餐》不错;百鸟朝凤结果很好,但是方励的一跪不可复制,吴天明的遗作也不可复制。
影片质量上乘+电影大号力荐+只有十天上映的饥饿营销策略,创造了2016年中国暑期档唯一的一部票房口碑双丰收电影。“当我的光曝在你身上,重逢就是一间暗室。”非常荣幸,在那个十天里,我去影院看了这部如诗般美丽的中国原创。
7. 致青春(2013)
票房:7亿元
成本:4000万(制作成本2000万,假设宣传成本2000万)
收益率:600%
豆瓣:6.7赵薇万万没想到,自己的毕业作品竟然能被写进中国影史。因为她开创了中国电影所谓的“青春风”,可惜之后模仿《致青春》的票房不及口碑更差,难说是一件好事。
《致青春》让投资人看到了一种可能——竟然躺着都能把钱赚了,但是细细一分析,不是每个投资人都能跟赵薇一样不花什么钱把赵又廷、韩庚这样的明星招进来,也不是什么现在烂大街的韩国小鲜肉都能比上韩庚当年在中国的地位。
这部电影顺便还开了个“改编青春文学”之风,IP开始盛行。随口说说概念简单,但把概念的细节做好,太难。8. 京城81号(2014)
票房:4亿元
成本:4000万(制作+宣发)
收益率:300%
豆瓣:5正好赶上吴镇宇上《爸爸去哪儿》,连带着把这部恐怖片的票房带起来了,也算是事件营销吧。但是这片真的太烂了,2016年《京城81号2》一点水花都没溅起来。
9. 孤岛惊魂(2011)
票房:8千万
成本:1000万(投资成本500万,假设宣发成本500万,实际上肯定不到)
收益率:220%
豆瓣:3.2同上,正好赶上杨幂《宫》大红大紫,据说杨幂影迷贡献了90%以上的票房。
粉丝太可怕,不过随着市场的成熟,这种事件发生的概率会越来越小。10. 催眠大师(2014)
票房:2.7亿
成本:2000万(制作成本100万,假设宣发成本1000万)
收益率:440%
豆瓣:7.6非常难得中国能有部叫好又叫座的悬疑惊悚片。剧情完整,人物饱满,情节生动。这个制作成本,徐峥、莫文蔚两位主演可能都给了友情价。
小成本电影靠编剧这么玩,还有出路。收益率这么高,一定有续集,《催眠大师》第二部《记忆大师》今年即将上映,男主演换为50亿影帝黄渤,女主为徐静蕾。
尽管叫大师俗了点,对于影片质量,还是留一个美好的期待吧~ fill=%23FFFFFF%3E%3Crect x=249 y=126 width=1 height=1%3E%3C/rect%3E%3C/g%3E%3C/g%3E%3C/svg%3E)
即便是李安,拍少年派时也为资金苦恼
写到最后总结一下:投资有风险,拍片需谨慎。对大部分投资者而言,赚钱还是比较重要的。
但可怕的是,在目前中国影坛,赚钱可能成为唯一的事。全世界每年产片上万部,当然烂片是大多数,也不仅仅祖国高产。但那些有名的坑蒙拐骗电影,为了自己的智商考虑,还是不要去影院花钱了,捐一点给贫困学生也好。尤其是那些烂到骨子里的,甚至会对未来中国影坛造树立坏标杆的片子要“保持恶意”。所以,在“十部电影,八赔一平一赚”的巨额风险市场,有什么投资策略可以参考?有2条。
Rule No.1:拍好电影,这是电影票房的基石,是做电影人的基本(没有明星能保证票房一定好,也不能说电影质量高就一定有票房,但是质量差的名片,一定会被骂死的)。现在质量好的片子,公众号、自来水
帮你宣传,还能省宣发,多好!Rule No.2:控制成本!控制成本太重要!摊子太大风险更大!如果仅仅从赚钱的角度考虑,题材方面,爱情喜剧和恐怖片建议尝试;战争历史悲伤剧情片还是放弃吧。作为商业片,不要拍的太复杂,格调太高,正常人能看懂还能有点靠谱的感悟就行了。本文不客观不专业。零零总总一些想法,如有错误,欢迎指出;如有想法,欢迎讨论。
耿强的公众平台号南京大学耿强教授,对经济的原创评论,经济政策解读,经济周期趋势判断,新闻评点,原创的行业分析。微信号:
gengqiangNJ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