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文旅部高研舞美班丨曹林:《当代舞美工程与

来源:undefined 作者:147小编 日期:2023-03-30 11:33 浏览: 99

点击上方蓝字→点击右上角“...”→点选“设为星(置)标(顶)”

本文转自:国戏舞美

2019年戏曲艺术人才培养项目高级研修班(原戏曲艺术人才培养“千人计划”高级研修班)

,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主办,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与中国戏曲学院联合承办。

2019年戏曲艺术人才培养高级研修班为高研班第四期,其中“舞美班”的教学以“舞美设计与体现,工程与管理”为重心,探索戏曲舞台美术创作和体现过程中的多方面课题。

学期为2019年7月至2020年7月。课程围绕着戏曲艺术的创作,广泛学习舞美多岗位的设计与制作体现的方法和理念;赏析优秀戏曲艺术创作成果、探索戏曲舞美传承与弘扬的学术研究方法。教学理念以戏剧目的谈舞美价值;以导演调度谈空间布局;以文旅发展谈特色构建。既要完美的体现设计方案,更要强调技术解决中的安全管理意识观念等。教学模式为集中授课、远程辅导、汇报演讲、评优推优等多种模式。

7月17日上午,中国戏曲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舞台美术学会会长曹林举办了以“当代舞美工程与管理的主要特征”为主题的讲座。

中国戏曲学院舞美系精心整理出讲座实录,今天通过学会微信平台与全国戏剧同仁分享。

授课专家介绍

曹林

教授

中国戏曲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会长

曾就学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获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后就读于中国艺术研究院,获博士学位。专业领域主要为戏剧戏曲学、美术设计学,长期从事舞美教育、设计创作、史论研究和文艺批评。独立著述或合作编写著作十余部,如《高端戏曲人才教育研究》、《戏曲教育改革与实践》、《戏•瓷》、《跨文化语境中的中国戏曲》、《戏曲文化产业论》、《装饰艺术源流》等。在国家级核心期刊发表专业论文十余篇,如《戏曲舞台美术创作现状与发展概述》、《真正做到“为表演而设计”》、《用新媒体把大舞美带入大自然》、《传统戏曲规制在数字技术时代的传承》、《舞美之“美”》、《大舞美观念下艺术与技术的关系》、《传统戏曲舞台空间的当代转换》等。主持或参与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十余项,北京市级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规划重点课题《中国近现代戏曲教育思想研究》、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北京传统戏曲舞台美术与文化生态研究》等。主持策划并实施国际、国内大型文化交流和学术论坛十余项。曾被文化部记功一次、记二等功一次,曾两度获北京市教学成果二等奖、获北京市级优秀教学团队等荣誉。

授课内容

《当代舞台工程与管理的主要特征》

主持人马路:

今天来跟我们大家分享《当代舞美工程与管理的主要特征》课题的是:中国舞台美术学会会长、中国戏曲学院舞台美术系党总支书记曹林教授。

曹会长几年前提出了大舞美的规划理念,提到当今的舞台美术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舞台美术,它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新概念下的创作表现形式,已经冲出了原有的疆界,融汇在更多的领域也融进了更多的内容。这里面包含的内容和形式,值得我们认真的探索,深入的总结。

作为教学单位,为了能够培养出会更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现代行业需求的专业人才,我们要实时的学习和寻找更准确的、更具备先进意识的、更具有复合型创新意识的知识理论,才能更好的完成教育培养任务。

今天我们将听到曹林老师为我们分析在舞美技术与制作发生巨大变化和进步的今天,舞美工程技术为推动中国戏剧创作所做出的重要贡献,这些工程技术也在参与影响我们的戏剧审美,艺术评价标准受其影响,也在发生着变化。这些,作为戏剧工作者或者戏剧舞美教育者,都要及时的跟进学习,跟进思考和研究,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

下面,我们就聆听曹林老师为我们分析讲解国内外当代舞美工程的成果、特征以及管理方法,还可以感受他在大舞美概念下的戏剧创作探索,大家欢迎!

曹林教授在讲座现场

中国舞美发展现状与舞美工程

舞美技术与制作方面的更新换代是我们在座所探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在不算漫长的过程中工程技术方面已经经历了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

另外一个话题则是大舞美观念,我常说舞台美术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舞台美术了,它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新概念下的舞台美术。而大舞美观念则在思想上解决了观念解放的问题和如何来认识舞美的问题。舞美发展至今天,我更多提到的是整体设计,所以也在思考大舞美的观念是否需要一个升级版?

2014年国际舞美大师论坛邀请到了乔治·西平,在其现场互动过程中有一位观众提出了如何看待 “跨界”这一问题。其实跨界这个概念只有中国才有,西方艺术家是不存在这个问题的,艺术其本身是没有跨界可言的。乔治·西平在理解了这个文化差异后觉得这个问题很有趣。他不认为在不同领域中搞创作是有隔阂的,比如说他不认为冬奥会的开闭幕式和做一台话剧之间有什么区别,他也不认为做一个城市雕塑和做一个舞台装置有什么区别,所以他说不存在“界”的问题。

现如今整体设计基本上已成为一种趋势,即导演、舞美设计、服装设计、灯光设计、音乐编辑、舞蹈编导几乎一人贯穿到底,这样的创作方式对于舞美设计师来说是一个未来发展的必经之路。

从当代中国戏剧发展史来讲,薛殿杰老师绝对是一个旗帜性的人物。“布莱希特非幻觉布景”是建国后选派的几位留学生引进和介绍的,而薛殿杰老师就是其中之一。当时布莱希特演出的时候,要当着观众的面把布景搭起来,然后开始演戏,演出过程中又不停地有别的因素插进来,告诉大家这是戏。这种创作方式在建国初期曾经试过,后来因多种因素,“多方向领域”的创作方式受到了阻碍。

薛殿杰老师的《伽利略传》于今年在布拉格PQ碎片展展出。(所谓碎片,就是记忆的碎片,通过某一个物件回顾那段历史,而且那段历史是有价值)这出戏于1978年演出,到2018年正好是改革开放40年,完整地记录了中国现当代的戏剧发展,非常具有历史纪念意义。

用间离效果打破幻觉布景的禁锢

从1980年以后一些重要的作品开启了新的一页,话剧舞台整体风格开始迈向多元化,布景也更加写实。而从《绝地信号》开始走向新的抽象中性的舞台。

《绝对信号》,1982,方堃林、黄清泽设计

《全家福》2007,吴穹设计

京剧《贵妃醉酒》1956,梅兰芳主演

京剧《红灯记》1964,李畅设计

昆剧《三夫人》1984,王培森设计

粤剧《零丁洋》1997,刘杏林设计

九十年代以来,演出形式更加多样,舞美创作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易立明设计

《赵氏孤儿》,2003

《七艺节开幕式》,2004

《骆驼祥子》,2015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京剧《赤壁》,2011年,高广健

中国当代舞美技术的升级换代

舞美的变化除了观念的变化之外也跟技术的发展有关的,下面是近几年来在舞美方面突破比较大的案例:

歌剧《大汉苏武》,刘科栋,2014年

歌剧《玛纳斯》,2017年,舞美设计:马连庆

舞剧《万物生》,2018年,舞美设计:刘杏林

实验戏剧《美好的一天》,2013年

演出设计:谭泽恩

这个演出设计利用音频发射设备和耳机,组织了独特的观演关系(获得2017年WSD(台北)表演设计金奖)

话剧《罗慕路斯大帝》,2018年,导演、舞美设计、灯光设计:易立明

昆曲《陆游与唐婉》,2009WSD设计金奖

京剧《天下归心》,2013年,舞美设计:高广健(2015布拉格PQ展设计金奖)

昆曲《乌石记》,2017年,服装设计:秦文宝

(作者曾以《绣球记》获2017WSD金奖)

前段时间我们学校张火丁老师又一次演出《锁麟囊》,还新创了《霸王别姬》,灯光设计是周正平老师,尽管戏曲要求灯光为大白光,但周老师的光很丰满,充满了层次感,由此可见这就是通过非常发达的舞美工程与技术能力将艺术支撑起来的典型案例。

这些作品不仅推进了我们中国戏剧舞台的创作,同时也在影响国外的艺术创作,因为它的获奖在创作审美上起到了导向的作用。

“大舞美”观念下的舞美管理

舞美的表达方式到底有哪些形式?

除了要表达剧目之外它还有什么?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1999年国庆游行民族文化彩车

2009年国庆游行西藏彩车

这样的设计也是戏剧设计,它具备了观众,表演方式,表演环境等众多因素,所以这些工作只能由舞美艺术家来做。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装置剧场作品《神曲-行星絮语》,2016年,设计:萧丽河

作为新的舞台设计的表达还有其他可能性,萧丽河作为灯光设计师,她所做的装置作品也是带有表演性质的空间设计,大家通过这样的一些案例,就可以感受到在舞美工程方面我们所呈现的新突破。

实景影像话剧《草庐·诸葛亮》,2014年,总导演、剧场总设计:严文龙

在我国文化战略发展布局上有一个很大的变化,就是把文化部和旅游部结合到一起,当然这个结合的目的与意义就是要把文化落地,将我们的日常生活、文化活动,包括旅游在内的活动艺术化,提升个人的生活品质。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舞美人的创作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舞美工程上来说它就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在标准化的剧场里面所需要完成的任务。舞美创作走向了更广阔的天地,环境设计也成为了我们当今所面临的创作内容。

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灯光焰火艺术表演《有朋自远方来》,2018年,总制作:沙晓岚

在整体设计当中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这些单向专业设计师们逐渐开始整体考虑,沙晓岚老师就是重要的代表人物。从灯光师到导演再到总制作人,他的艺术设计思想一步一步得到完整的体现。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第四届隆里国际新媒体艺术节,时间大致在今年9月23号到10月15号。这里面有两个重要的因素左右,一是在每年的9月23号丰收节,当地政府想让我们的新媒体艺术节落地,带动当地文化产业活动的发展,我觉得非常有价值。另外一个因素则是今年建国70周年大庆,艺术家的很多精力将投入到十一国庆活动当中去。所以9月23号开幕后就由当地文化部门接管,让他们自己去运营,通过活动用各自独特的表达方式来表现文化。

隆里古镇新媒体艺术季《艺术、乡村、不确定的空间》

2017年,策展人:爱默杨

装置作品《聆听》,陈赛华冠,2016年

奥地利  NIKI

稻田庇护所(装置) 李豪

舞美设计装置展《距离》,2017年  策展人:谭泽恩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交流作品沟通思想的平台,把作品摆在现场,民众参与度非常高,大家在和艺术家互动的过程中,感受舞美创作人员怎么样和大自然结合进行艺术创作,就已经达到了调动思想的目的。

当代国际舞美发展的复杂性

所谓多元化已经成为一个形式上走过的道路,它现在进入一个非常复杂的创作背景下。它的复杂性体现几个层面:一是思想的多重性,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家、不同的作品体现的思想不一样的;二是创作方式,创作观念、创作手段的不同,包括写实的、写意的、装置的、平面化、立体化、VR虚拟等等。

不论是斯坦尼拉夫斯基的现实主义三堵墙,还是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在舞台装置和布景方面,都是静态的。随着声光电技术的发展,舞台美术设计逐步走向动态化。

从20世纪三四十年代,就开始有人尝试把影像技术运用到舞台设计上。先行者斯沃博达(1920~2002)从五六十年代开始把投影、幻灯甚至电影技术运用到舞台演出,极大地丰富了视听效果,到九十年代,已相当成熟。

《浪荡公子卡萨诺瓦》1995年斯沃博达设计

《浮士德》 1997年斯沃博达设计

七八十年代以后,文化艺术全面进入“后现代主义”时期,舞台设计强调突出当代面貌,代表人物为李名觉(Ming Cho Lee华裔美籍1930~,耶鲁戏剧学院教授)。他认为舞台美术具有暂时性,离开演出就失去意义。他不主张为舞台美术定性,认为舞台设计应该是综合艺术,包括视觉与听觉、平面与空间。他设计风格隐晦而多变,主张知觉、反对自然主义的再现。

李名觉(Ming Cho Lee) 倡导后现代主义的兼容并包

《罗生门》1996年,李名觉设计

《塌陷的陆地》2000年,李名觉设计

李名觉先生最大的贡献是他在创作过程当中不停地探索观演关系的变化。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多重观演关系已司空见惯,但在他那个年代,如果在观众席上搭一个台,将观众放在舞台上反过来看演出,就是一个石破天惊的创作。

乔治·西平 ——2014年大师论坛

我们对一个舞美设计师的基本功要求往往是对其绘画能力的要求,当然至今为止绘画能力的好坏依然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但舞美设计师需要具备的素质还有很多,还需要涉及到工程、材料,涉及到制作工艺等方方面面。所以乔治·西平的成功不是单纯是因为绘画能力强和创意好,他对工程技术和材料运用都做了非常多的尝试。

尝试新材料

舞美的表现性

空间营造

我们在他的工作室看到了不同主题和不同材料的尝试,各种各样的玻璃,透明的、不透明的、沉重的、薄的、厚的、立体的、薄片的等等。他对工程材料的理解对他的艺术创作起到了非常大的帮助。

约翰尼斯·舒——2015年大师论坛

约翰尼斯·舒茨,当代德国舞台设计领域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在最近几十年的探索实践中,他将德国表现主义艺术肆意强烈的视觉语汇、包豪斯学派抽象、严谨的造型手法和当代艺木中的理性和革新精神溶合在舞台创作中,形成了鲜明、独特的个人风格,舒茨的舞台设计作品,体现了他简约、纯净、集中又不失力度的艺术手法,也印证了他明确的戏剧主张,舒茨将其设计实践置于戏剧整体关系和新视觉媒介技术日盛的背景下,对我们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这是他最经典的作品《三姐妹》。用光非常独特,这台戏用了一个灯光,随着演出从上场门往下场门运动,戏演完了以后也运动完了。

舒茨认为在舞台上要极简,要还原人的本性,同时他对演员的形象塑造有自己的一套方法,裸体是他追求的一方面,而另一方面是他对面具的设计,他认为戏剧演员在舞台上表情上的传递已经不能满足于跟观众之间的交流。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邀请了舒茨后我自己也在思考和研究这个话题:戏剧中的裸体艺术与文化禁忌

人类文明经过了几个过程,从达尔文人类进化学来看,是从低层次向高层次、从浅层文明到深层文明的发展过程。最初的人类穿衣服是为了抵御寒冷,后来是为了遮丑,再后来则为了审美。

现在又有一个反过来的趋势,就是研究在人裸体的情况下,他的美存在于何处?我们经常会混淆一个话题即人体之美和裸体之美的话题,因为汉语语境下往往有一些是没有明确界定的。我个人认为人体之美的范围更广泛一些,体育运动员是展示人体之美,但是裸体之美是另外一个概念,它是在文化方面展示人本身,通过裸体的状态来传递一种思想,我想这也是舒茨在创作中可能涉及到的话题。   

这是舒茨近年来的创作,这些在舞台上完全裸体的戏剧,应该是他对戏剧服装的一种思考。而且作为一位舞美家,他不仅仅是做一个布景这么简单,在人类表演学方面也有自己很独到的思考。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从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到今天的社会背景下裸体艺术对中国人来说一直是一个巨大的禁区。大概在1986年到1989年的两三年时间内思想比较活跃,比较解放。在1988年中国美术馆举办了第一次裸体大展,展出大概有两个星期,但后来不了了之。在1988年裸体艺术大展的同时,我的导师陈醉先生就出版了他的《裸体艺术论》,他是中国研究裸体艺术的专家,一本纯学术专著一推出就卖了22万册,这是当时很大的创举。从另外一个角度也说明裸体艺术对于中国人来讲是一个充满了神秘感的话题。后续这些年陈醉老师又做了众多研究,我于2002年跟他读博士,四年时间研究装饰艺术与裸体艺术,在这过程中我也发现了这个问题——在艺术的进程过程当中,裸体艺术是紧紧伴随着艺术的发展而发展的,只不过从我们的文化体系当中和文化的认同上把它屏蔽掉了。

裸体艺术在人类(西方)文明进程中的五重境界:绘画、雕塑、摄影、影视、戏剧。它发展的最高的阶段我认为是在戏剧舞台出现直面的裸体艺术,因为他是活生生的人出现在面前。在整个戏剧发展过程当中裸体的出现与发展,我觉得这应该引起大家足够的思考。

罗伯特·威尔逊——2016年大师论坛

罗伯特·威尔逊在世界戏剧发展史上可以说是举足轻重的人,一个小小讲座,他本人都非常认真地给我画了好几个图,示意一下桌子放在哪,椅子在哪,下午六点钟讲座,他两点就到现场亲自调光,对光,摆放桌椅板凳。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种严谨的素质,不仅体现在他的创作理念,创作方式,更体现在日常的每一个细节,我们叫它工程也好,工作也好,这样一种严谨的态度,对舞美人来说是必须具备的。

近几年来随着罗伯特·威尔逊对中国戏剧舞台的影响,他的很多艺术语言潜移默化影响着我们灯光师的审美追求。当然罗伯特.威尔逊他的贡献不仅仅在舞台美学上的创造,更重要是对戏剧的态度,他的认识更多是文本与舞台呈现之间的关系。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海滩上的爱因斯坦》

《桑德曼》

《普希金的童话故事》

“我们关注了太多的文本,却没有发觉即便每一刻的动作几乎是一样的,但其间细小的差别带来的感受都会是不一样。”

“大舞美”的升级版——“整体设计”

① 整体设计的概念源自瓦格纳的“整体艺术”。原意是针对传统歌剧音乐、歌唱与戏剧情节相互脱节的一种革新。

② 叔本华认为所有的艺术表象,都应该服从于统一的意志表达。

③ 二十世纪衍生出“整体戏剧”、“整体剧场”、“整体建筑”等概念。

从大的舞台美术考虑欧洲的舞台美术是从剧场建筑角度来思考的问题。瓦格纳的伟大之处除了他自己作曲之外,更重要的是对戏剧环境的改造,就是对观演关系的改造,他主导设计建造了德国拜罗伊特剧场,并首演《尼伯龙根的指环》。舞台改造为镜框式舞台,将乐队挪到台唇之下,同时还改造观众席,成60°扇形布局,取消了包厢,体现平等与民主。

我们今天看到的所谓标准化的剧场改造,就是在瓦格纳时代奠定了基础。所以说在他那个年代产生了整体的设计,因为他不单纯的从作曲角度或者导演的角度来思考,他已经开始了整体的思考。

“整体设计”趋势

导演、舞台、服装:阿希姆·弗雷耶(德国)

(Director, stage and costumes: Achim Freyer)

帕梅拉·霍华德——2017年大师论坛

帕梅拉被誉为英国教母级的人物,她自己原来不是导演,出身是服装设计师,后来她自己当舞台设计师,再后来她经常觉得跟导演之间的合作不愉快,常常发生一些导演的想法还没有她的想法好的情况,一气之下自己做了导演。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轻歌剧《夏洛特》,2017年

 斯特诺·波达——2018年大师论坛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近五年作品

艾丝·德芙琳 (es devlin)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2014年,布雷根茨歌剧节

2015年,《哈姆雷特》

2017年,《卡门》

音乐节设计

舞台美术还是舞台美术吗?

今天乃至未来的舞台美术是什么?从表演设计演化到为表演而设计。

我个人对表演设计的理解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大家基本的认识即舞美设计是为表演服务的。而另外一层含义可能是说舞台美术自身的价值在发生变化,以前舞台美术是为表演设计,是为演出剧目设计,现在的舞台美术设计则是为自身表演而设计,它自身是要说话的,自身是要表演的。

以下是近几年的展览作品: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布拉格PQ展 爱沙尼亚,PQ2015金马车奖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2017年台北WSD展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2018年1月份华沙美术学院举办的跨世纪戏剧服装展

舞台工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除了舞台建筑相关的工程外,服装、人物造型等方面也包含工程因素。这些服装设计其实就是一些装置设计,跟当代艺术装置是紧密相关的。它们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突破而突破,为了怪诞而怪诞,而是为了反过来刺激演员的表演,它们是具有表演理念的服装装置,这样的材料在建立安全的前提下让演员不舒服,让演员在肢体行为上不停地修正自己,从而达到在舞台上创造新的表演形体的目的。

明年第四届中国舞美展就要开启了,我们怎么样面对当今的观众?我们拿什么样艺术语言诉说自己?下面是几张比较有特点的展陈方式,希望可以给大家做一点启发。

滑动观看:“2019年布拉格pq展”

巴西、波兰、丹麦、芬兰、美国、斯洛文尼亚、英国、匈牙利、比利时

关于“四届展”的工程与管理

第四届全国舞美展将于2020年7月23日到26日举办,我们之前曾经做过三次。1982年,第一届中国舞台美术展,中国美术馆。2003年,第二届中国舞台美术展,南京国际展览中心。2015年,第三届中国舞台美术展,北京展览馆。

我们曾经干过什么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第三届中国舞台美术展设有五大版块:

1、全国各省舞台设计优秀作品

2、舞台美术高等教育成果

3、大型演艺机构和著名艺术家

4、剧场建筑与舞台科技创意

5、剧场与舞台新技术研发和应用

我们将要干什么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展区将分为10个部分

1、剧场剧院类,舞台剧演出设计展区

2、各省、市、自治区舞美学会展区

3、各类文体活动、节庆庆典文化旅游创意设计类展区

4、综合跨界创意作品展区

5、国际交流展区

6、高等院校舞美教育成果展区

7、灯光、音响新产品展区

8、舞台机械装备新科技展区

9、各专业高峰论坛

10、学术出版、信息交流、人才交流

我们将要怎么干

我们的特色与亮点

庆典与文旅演出

这次展览有别于其他的展览,不是器材的简单陈列,也不是简单的作品回顾,我们将要放开视野兼容并包,突出艺术创意和技术创新,同时面向未来,做一些有趣的畅想。今后将每两年搞一次,加强国际交流并形成品牌。

今天上午讲的内容差不多就这些了,需要和大家交流的关于工程的话题融在每一个章节里面了,感谢各位!

马路教授总结:

正如曹老师介绍的,国家对于文化部和旅游部的合并,提升了广大群众的生活品质,开展绿色的文化产业发展。文旅项目建设开发的大好前景中,舞美创作、表演设计、演艺项目、旅游演出、景观戏剧等,大部分艺术创作都需要我们舞美专业人员参与创作、开发、设计、创新、应用。通过曹老师的教学案例我们可以看到,依靠舞美工程技术的创新体现,充分挖掘发挥新技术手段、新科技应用,是创作出广大观众喜闻乐见的好的戏剧演出的当前必要条件。这也是全面的解释戏剧、展演戏剧、体验戏剧使戏剧更具感染力的一个有力的方法。

这里,我们还看到了他作为中国舞台美术学会会长,这些年克服种种困难为国内广大的舞美从业人员、学生、专业教学研究人员,引进了多位国际级舞美大师,开展了多年的“大师论坛”,大师们的思想理论、创作方法、成功经验,为我们指点了迷津、化解了困惑,也极大地提升了我们的专业信心,鼓舞了我们的专业热情。

希望大家对这堂课进行品味、消化、吸收,将知识转化为艺术创作的肌肉和骨骼,使我们能够产生更强大的艺术创作动力,更深邃的艺术理论思想,积极探索,勇于创新,为戏曲舞美创作做出更多的贡献。

感谢曹林老师!

曹林教授与学员合影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图文、盗用图片。

授权转载和引用图文请注明出处。

所有图文内容仅作教学用途。

图片来自曹林教授,

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

摄影:陈居琦

图片整理:葛艺芯 杨洺畅 樊子贤 马晨栩

文字整理:冯悦怡

排版:冯悦怡

责编:佳佳

媒体合作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