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浸没式戏剧《藏匿》有多火?半个月前门票就全部售罄!由于京津沪等地前来观剧的媒体人数众多,我们只好把首演前一天的彩排改为了媒体专场。直到最后一场演出开场前,依然有许多观众在等着别人因事不能来转让演出票。
没想到的是,演出结束后除了讨论剧情,大家讨论最多的就是同声传译的问题。
有部分观众说第一次使用同声传译设备,感觉好新鲜,是一种全新的观剧体验。
同传设备
@阿里( ⊙ o ⊙ )啊!:看个戏还要用同传,说明多学几门外语是多么重要。
@天鹅湖里没有鹅:第一次用同传设备看戏,莫名的好激动。其它剧院快学学天津大剧院,最近的戏真是越来越有意思了,我去玩了《金钱》,但据说《卡尔霍克的影集》也很有意思,可惜没去。
@米卡在米兰:第一次体验这种浸没式戏剧,没有字幕,听不懂波兰语。虽然同传好出戏,但总比没有好,不然真是完全不知道在演什么了。
也有很多观众说认为还不如没有同传,太干扰剧情
@ph学姐:《藏匿》的同声传译将剧本文学性压至最少,原剧本中充满诗意的波兰诗歌在干涩、支吾的翻译中韶华不在,两位由大使馆指派的男译员为场上的女演员翻译,这样「离间」的手法不知是导演有意为之,还是实在找不到更合适的翻译了,低沉嘶哑的男性嗓音与女演员的嘶吼和喃语似乎是两个世界的语言,让观众在视觉和听觉的不统一上耗费了大量精力。
@Alvaro:犀子:同传是仪式性的 要求译员的不是扮演 甚至都不是信息传递(因为没有对话) 只是一种呈现 因此不可能有同传的翻译效果比领导人发言还要好 即便有 那也算某种越权 而同传戏剧 中 这种歪曲就成了一种干预 戏剧内容被“和谐”掉了
@夜愿:我也是觉得,本来是好戏,但是大家听故事失去了色彩。
同声传译是剧组要求的。剧组来自波兰,在各个国家演出都使用波兰语。能听得懂波兰语的观众太稀少了。而由于浸没式戏剧的特点,演出时是无法投影字幕的,而不管以什么形式发放台词给观众,在观众低头看手中剧本台词时,都会分散注意力。
关于剧本问题,剧组每到一个新的演出地点,都会去当地探访有关犹太人的信息,然后把收集到的信息结合到演出当中,所以这部剧没有固定台词,有大量的即兴演出,给观众剧本看是不现实的,并且也涉及到版权问题。如果不使用同传,观众将完全无法知道他们在说什么。
以上是客观条件。下面节选一下观众在群里讨论的专业内容。
@ph学姐:有一种原声本国语言解说,一边放原片一边有人在解说,解说内容包括故事基本发展,解说人还要担任片中人物对白的表演,可以理解成旁白加角色扮演。著名旅美华裔演员卢燕就曾经在上海从事过这样的翻译,但由于要求太高,目前已经淘汰。我觉得不现实,这得做多少功课。找一个会波兰语的中国人来配音是更好点,所以这事儿急不来,不明白团方为什么不让翻译剧本。
@姚速速:大家有想过一个最基本问题吗?就是这次的翻译水平不够。如果水平再高一点。
@Alvaro·犀子:翻译再好都一样的 你们看过配音戏剧就知道了。换句话说 同传戏剧效果去到最好将是怎样?就是接近配音戏剧咯,而配音戏剧 本身也就够丧病的,那同传显而只会更丧病。这种戏还是找汉语编导办个工作坊 然后他们再来做个中文的。
@汪搓背儿: 浸没 应该是希望深入其中的感觉 而同传的话 会让人跳出来
@sunshine: 藏匿这种戏不必听懂每一句。就像音乐,能去搞形象对位吗的?没有。导演一再强调要感受氛围。何况他们不表演故事,只表现状态。只要灵魂,不要表征。何况民族语言文化基因的链接密码不在字面上。听懂也是白懂。
大家还有其他观点可以留言
我们会传达给剧组
虽然《藏匿》真的很火,但这只是林兆华戏剧邀请展的前菜,主菜这才刚要上桌,都是个顶个的硬菜,绝对打破你对戏剧的固有印象,感叹戏剧原来能这么好看。
天津大剧院
地址:河西区平江道58号增1号(文化中心内)
票务电话:
022-83882000 83882008
官方网站:http://www.tjgtheatre.org
官方微店:点击页尾“阅读原文”
点击阅读原文 关注天津大剧院近期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