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很简单,索尼现在的套路并没有在传统的、已经形成成熟体系的高端135单反领域立足。
这样说的目的不在于为问题主人提供喷枪,而是,简单陈述一下:
为什么折腾了十年,索尼还没获得佳能尼康那样的认可度和地位。
在我开始分析之前,我已做好被喷和被折叠的心理准备。喜爱并拥护索尼的人们可以说,索尼大法好,DXO是个宝,蔡司就像那金色的太阳当空照。A7和A99通杀一切题材一切镜头等等。但是,正如我上面一段所可能被解读出的恶意一样,这都是不完全和不客观的想法。所以,我们不如来看看相机界这些破事先。
由于明天要考试,先开个坑,随后补充吧。论点先甩在这里:
1,在135DSLR领域,最能获得业界认可的仍然是记者机,D4S和1DX这种。佳能从来不在顶级机上挤牙膏。反观索尼,上一代顶级机是美能达的A9,胶片机对吧。
2,在不能凭借专业级机身获得认可的前提下,索尼的光学技术也有长期的停滞和落后。这种局面往往要靠蔡司来救局。最近FE55/1.8和35/2.8确实广受赞誉,24-70/4和70-200/4也很不错,但是数量极其有限。至于为何短期内我们对单电和微单镜头仍不乐观,如果没被折叠的话,明天说。
3,索尼的周边设备、用户群、在高端用户中的宣传比NC差远了。
4,如果说以前索尼是做不好单反,现在索尼做的事情就是向单反体系跳反。这个行动决定了,我们不适合跟那种老是拿索尼单电微单跟佳能尼康比还说各种完胜的人谈单反。
下面是展开。
首先我们想一下,索尼在A99、A7(R、S)上面的策略正确吗?
如果以打开市场为第一目的,索尼其实是成功的。
在微单成为主打之前,索尼卖低端单反一直半红不黑。低端单反更依赖于广告宣传和方便实用的功能,而不是顶尖的配置抑或用户的品牌忠诚度——一个低端单反有啥好忠诚的。而在这点上,索尼做得远远不如佳能:佳能让EOS深入人心,“是单反,是EOS”忽悠了一批又一批的中国家庭;佳能的官方网站有着最全面和简明的单反上手指南,并且不断推荐你“再买一只镜头吧”。为什么要这么做?
第一,要在用户心中树立起自己的品牌“以后还买这家的相机”;第二,要用镜头拴住用户的钱包。相机对于用户的约束力相当有限,带来的利润也不多。相比之下,由于光学结构、玻璃、镀膜、AF算法、防抖装置、多重专利保护,镜头的利润相当高昂。而且,一机一镜很容易换门,一机三镜你换门试试?佳能就是不断忽悠用户“你看,大光圈有多迷人,微距有多么纤毫毕现,鱼眼有多么夸张……”,买完镜头,卖身契也就签好了。
而索尼微单成功在哪里?它在民众心中植入了新的摄影概念——轻巧便携的高画质。以前有没有这种概念?有,但那属于奥林巴斯的PEN和OM,属于宾得的MX。随着80年代AF浪潮和90年代的全面电子化,人机工程学不仅让握持更舒适,也让机身变得更大。纵观全系EOS或是尼康D系列,全都圆溜溜,厚厚的。即使是最近推出的尼康Df,那个手柄依然突兀地支在那里。所以,当体积比单反小一半还多的微单推出之时,主攻的其实是女性和老人用户。在我刚接触单反的2011年秋天,所有的微单都主打女性牌,一水儿的轻萌软(NEX-3C平躺在我手掌里绰绰有余)。之后,微单的高端机型渐次推出,到NEX-7的时候已经完全暴露了索尼微单专业化的决心。随着近两年入门全幅的出现,A7也就顺理成章了。可以看到,索尼从A900到微单,已经改变了自己对于摄影器材市场的策略,正确地评估自己的号召力、技术优缺点和系统建设能力。
接下来我想说一点个人的看法:怎样评价索尼的可换镜头相机?
记不记得佳能的F-1?在经历了早期几次失败的尝试之后,佳能花了五年时间打造出了同时期最耐候的专业相机F-1,为佳能在业界内的声誉带来了极大的提升。为什么?
无论是特别加固的机身(可以上战场的),树立新一代业界标准的10万快门寿命(那时大佬尼康才5万),最快1/2000秒的钛合金快门(1971年,八年后同为专业级的OM-1n也只做到1/1000秒),还是迅速跟进、种类极其繁多的镜头与周边配件(光是取景器就有5种),佳能提升的几个方面都是大家早已重点关注的项目。
同样是赶超者的角色,我们看一下索尼最近几年的全幅机是什么卖点
A900:高像素,专业机身(操控性强)。
同期的佳能尼康:
5DII:高像素,更好的高感,专业机身,高清摄像。
D700:高感,专业级的机动性(对焦、连拍、耐候性)。
可以看到,其实索尼和佳能的路数差不多,都是低速的画质机。在口碑很好的前提下,为什么A900卖不过5D II?因为5D II的用户群(5D打下的天下),因为人们在追逐了多年的高像素之后开始注重高感性能,因为佳能诱导人们开始用5D II拍视频。
总体而言,A900更多是输在索尼的高感和视频性能上面。。。而且,这个级别的相机对于完善的镜头与周边设备配置要求甚高,这一点佳能尼康比索尼强太多了。虽然索蔡镜头很牛,但是我能想起来的真的只有16-35、135/1.8和24-70能拿出手。。。而且还都那么贵。。。【我用50/1.4感觉不错,不知道为什么评价不多的样子】
同样是渣高感,D3X也广受诟病,但顶级机的其他性能以及尼康的系统很强地弥补了这些。
如果按照这个路数走下来,索尼可以逐渐从NC那里抢一份蛋糕回来。
但是,索尼此后几年很蛋疼的提出了半透镜的技术,这一点有利于视频和实时取景,却不利于这一级别玩家对于画质的追求。半透镜损失1/3档的光强,不仅给高像素机的高感雪上加霜,轻微的影响锐度和分辨率(不确定),更是让自己显得异类。在刚刚推出半透镜的两年里,技术不是十分成熟,比如A77——高像素加上半透镜,让这台机器彻底成为了阳光机……而且,大家完全不知道这货是录像机还是相机……单电这个概念真的让人很蛋疼:电子取景器在这几年里成长在口水中,高端机是否需要那么强的实时取景也存在争议。
所以,A99出来的时候,即使是以死忠多著称的无忌索尼论坛,也是分成两派:
一派认为,索尼这么做,“放弃了A900大而明亮的专业取景器”,是对美能达血统的背叛;
另一派认为,索尼是伟大的相机技术革命家。
略蛋疼的是,后一派现在统治了索尼论坛……如果有人敢跑到无忌S坛批评半透和单电,勇气可嘉。不可否认,半透单电带来了实时取景、高速连拍兼顾相位对焦的便利,但是效果如何?我们分析一下:
实时取景、电子取景器、翻转屏:实时取景和电子取景器的优点是曝光模拟,便于新手使用。然而,它太费电,而且显示效果不总是稳定可靠的。更何况,老鸟和摄影师们需要这种给新手用的功能吗?极少并且他们嘲笑这项功能。在某些较为特殊的场景下,实时取景确有优势,但这有限的优势是以巨大的耗电量和其他功能配置的不足为代价的。而且,电子取景器对于刷新率的要求高,给处理器性能和算法带来相当大的计算压力。至于翻转屏,你觉得这么脆的玩意放在中端全幅机上很有必要?还不如像6D那样配个Wifi了……
高速连拍和相位对焦:这个点子很赞,但是1,索尼的机内算法和缓存太拙计,12fps的连拍只能撑一秒,这就失去了高速连拍的意义。想当年,佳能尼康做奥运高速胶片机的时候,那可都是几百张容量的胶卷仓啊……2,半透镜有明显的光损失,电子取景器和对焦机构总是在和CMOS抢光线。这可是破坏画质的。
越高端的机器,越应当关注摄影本质的功能:对焦,画质,可靠性,操作,测光
我觉得索尼出A99是有点被佳能5D II 的成功给忽悠了。太倚重摄像,却不知道,人家佳能只是在摄影领域用单反玩票,真正的1DC还要等很长时间才发布,而且也明确地与1DX划清界限。所以,索尼下定决心,用单电微单的形式推出全画幅相机,是对传统摄影观念的巨大挑战。对于传统的观念而言,好的相机性能、画质、耐候性不可偏废,正如佳能从来不在1系密密麻麻的对焦点里用眼控对焦,尼康从D4才表示可以多搞点视频功能进去,新功能必须服从一个前提——第一时间捕捉精美的照片。如果影响这个前提,功能宁可没有那么花哨。你见过1系带翻转屏吗?
A99一个骑墙派,只要还有这α卡口,就不可避免在单反系统内乱战。所以它不被高端发烧友和专业摄影师普遍采用,还是功能不足和受到系统的拖累。功能,真正的相位对焦点只有39个,这对于用惯光学取景的老鸟简直不能忍——佳能都用61点了啊亲!连拍什么的中规中矩,画质被半透拖累差了点,虽然索尼的CMOS确实优异……而且BIONZ和EXPEED或者DIGIC拼都不太占优势的样子。另外两家都开始均衡了,你这还是有点拿不出手啊。另外是系统的问题。就拿百微来说,索尼的百微居然还是外对焦,在这个连腾龙适马都开始做内对焦的年代,索尼居然还是外对焦,情何以堪!光学素质就不说了,落后有点多。
职业摄影师有两种对待器材的态度:1,用好我够用的器材;2,永远用最新最牛的,哪怕追新哪怕双修甚至换门。很不幸,A99对这两种都不怎么讨好。为了视频功能取个新鲜劲儿,这不是专业摄影师干的事儿,婚礼摄影也许会用,但上一代婚礼神机是D3X和5D II,这一代是D800和5D III。可见,高端机的摄影本质属性是个逃不掉的宿命。
我们以尼康D4(S)和佳能1DX为例,咨询一下索粉:
请问α系统能做出超过50点AF的相位对焦模块吗?(A99那个是39点谢谢)
请问你们能开发出适用于高速抓拍的人工智能伺服AF算法吗?或者一套实用的高速追焦算法?
请问你们能做出全像素RAW连拍超过10fps并且中间取景不间断的相机吗?
请问你们有91000或者100000像素精准测光的技术吗?
请问你们有快门寿命超过40万次的相机吗?
请问你们有能供记者使用的全天候耐候相机吗?
对,索粉一定会和我说,你们有着最优秀的CMOS。可是,要知道,CMOS是相机最重要的元件没错,但只有一个CMOS你还是做不出相机。正如殳俏评价水果挞:
全世界最迷人的水果挞胜地在哪里?这个问题的答案应该是法国。当然,也许你会问,为什么不是意大利?他们有美妙得让人吃惊的各种水果。为什么不是丹麦?他们的酥皮制作水准全世界一流。但我想说,最好的水果和最好的酥皮制作技术,这种两者兼备的能力,以及对甜点华丽外观的追求,让法国当之无愧地成为全欧洲最大的水果挞博物馆。无论你走到法国哪里,无论是繁华的都市,还是宁静的乡村,你都能在某个橱窗,被整齐排列或者随意散发的各种杏子挞、野莓挞、梨子挞或奇异果挞所惊艳。如果你是个真正的水果挞爱好者,你很难总结说,在法国,哪一家的水果挞是做得最好的,只能用“各有千秋”来描述每家店的每种挞,它们各有风韵。走进法国的糕饼店买水果挞,总让爱吃甜食的人产生选择困难症,这有点像一个毛头小伙子忽然掉进了漂亮姑娘堆里的感觉,所谓的美女如云,你要面对的则是美挞如云,同样会眼花缭乱,手足无措。
如果用水果和CMOS作类比,那么,好的相机显然也是多方综合出的产品。连拍,对焦,测光,白平衡,操控,耐候性……这些都是优秀相机不可缺少的技术。可惜,索尼在这些方面还远远不够顶尖。当然,我觉得E口还是大有可为的(索尼似乎放弃α了……)。
我不回避索尼在CMOS上的优势,但是请一定注意这种优势不是能够力挽狂澜的。如果你认为自己对于风光摄影有极高的追求,首先你该考虑中画幅甚至大画幅系统,而不是135系统。其次,就算你集中精力于135,你也该买D800E而不是A7R,尽管后者在很多分辨率测试中拔得头筹。因为,既然你不能忍受宽容度的些微差距(差距不超过两档曝光,而现在随便一个全幅都能有至少八档曝光的宽容度),那么你一定也不能忍受A7R的色阶断裂。比如,当你拍摄一片充满了曼妙的细微反差纹路的金色云霞,A7R的机内处理很可能毁掉这种细腻过渡的美,因为它所提供的14bit动态范围是有损压缩(而D800&D800E是无损压缩)。更何况,风光镜头首选尼康而非索尼吧!——不要忘记佳能出色的17移轴啊~~
尼康在D3开始的顶级机上面,除了D3X外,从来没有用过索尼的CMOS。我想,既是因为尼康要保持自己最顶级单反的一些独特性能,又是因为索尼从来没有顶级记者机……
终于可以换个话题,表一表索尼镜头和系统了。
索尼镜头在可换镜头领域大致分成G镜头和ZA(索蔡)头,G头多数沿袭自老美能达,ZA来自与蔡司的合作(蔡司设计索尼做)。
先说G头。实际上老美的光学设计能力相当强悍,当年在著名的镜头评测家西平英生总结历年镜头评出的十支满分镜头里,老美近半,比佳能尼康都多。产品线里唯一能AF的折返头、135/2.8STF都是一时风头无两的传奇,似乎现在还有生产。然而,索尼对待光学的态度实在是太轻慢了。有个说法,老美的光学设计师都在大阪,索尼想把他们拉到索尼在东京的办公室。。。于是。。。攻城狮们很多都跳槽了。。。你去看现在索尼在产的α口头,多数还是十年前老美产品的翻版。98年的佳能35L尚且被人诟病不断,更何况是这一堆水平参差不齐的镜头!镜头更新少是个头疼的事情,缺少诚意更是让人心寒。在CNS三家里,索尼的新镜头很少能对原来的镜头产生大幅度的改观,往往是小改。比如70-200G,90年代老美的70-200G是可以叫板佳能的,现在你试试。。。小白兔不打死你个逗逼。。。包括35G(去年《CAPA》有个横评,各家的35/1.4里面,索尼全开最肉,佳能很锐,但边缘不好且紫边彗差大),85G(拼锐度被完爆,拼焦外跟佳能也没优势),都是颇为心有余力不足。至于其他镜头,呵呵吧。所以,那些拿索尼镜头群说事儿的人,我真的想奉劝你们一句,别抱着十年前的光学技术YY了!α口绝大多数镜头光学素质远远落后佳能尼康
再说ZA。其实ZA是值得尊敬的镜头群,蔡司的设计加上索尼的做工很好。16-35和135/1.8都能碾压佳能同规格镜头。镜头价格嘛,贵了点,还算值回票价——就算是135/1.8卖一万多块一支,还是阻挡不了那句口号“只为此头入此门”。可是,纵览索尼可更换镜头,有几支是ZA?6支!另外E口最近的55和35非常不错,可惜只有两支,算上24-70F4和70-200F4也还是很有限,祝它能好些。在α口上,我就不说16-35被尼康14-24打得满地找牙这种事了……还有,佳能新出的24-70L II是如今最好的全幅标变。咱们体会一下。
有些人说,A7等机器可以用转接环转接从古至今所有镜头(Hologon那种怪物除外啊),怎么能说镜头群不丰富!
——呵呵,单反时期佳能法兰距最短,怎么没见佳能号召大家转接啊?没有独立镜头设计能力的厂家才会号召
知乎大家转接,所幸索尼的做法是抱蔡司大腿要牛头,而不是愚蠢地多做几个官方接环。
首页关于镜头多说几句。从现在的A7(R,S)来看,索尼坚决打算走高画质微单专业化的道路,因此不可能提倡大家转接那些光学技术陈旧的老头。转个CONTAX G头啊,转个M口头啊还不错,转个小痰盂你说得过去吗?!【不排除个别大仙儿的恶趣味。。。摄影界真的无奇不有折腾至上】因此转接环只会推出转α口的,其他的大家还是自己找吧。。。
有人说现在开发出能AF能防抖的佳能环了,我就想请问一句:人家适马腾龙做了二十多年的反向工程,你会比人家强?单次AF2秒合焦、防抖磕磕巴巴也好意思说能用!真是精神胜利法啊……
最后说点系统的事。索尼的配件之缺少和蛋疼,不是我造谣吧?
尼康的闪灯系统完爆各家,这可不是我说的,不服去找乔·麦克纳利。
佳能提供免费的DPP和威力强大的DLO(数码镜头优化),而且所有的周边配件一应俱全,不多说了。累死了。
顺手讨论几个问题:
1,峰值对焦:这个确实有利于手动转接,但是佳能的单反刷了魔灯固件之后一样可以实现。更何况,手动转接本来就不是厂家的初衷。我们可以这样来玩,但说它是个显著的优势恐怕不能服众。
2,越是小面积、低像素的传感器越容易实现高速连拍。连拍中连续对焦确实体现了索尼的技术诚意,2430万像素(可与D3X匹敌的像素数!)11fps连拍也确实体现了新BIONZ处理器的运算能力。更何况,单反结构要做出高速连拍,反光板一直是有点头疼的问题。索尼之前的连拍不被叫好,一是由于半透镜技术本身,二是由于缓存太低,拍一秒就卡壳了……现在来看,RAW格式大概20张,JPG大概50张,对于这个价格定位的机身也算够用了。至于对焦和连拍的综合素质尚不清楚……曾经有人咨询无忌论坛的天漠虎峪资深,得到的回答是他不确定A6000是否适合打鸟。
3,关于移轴接环:各家微单都能用的玩具,不是只有索尼微单才能用,佳能EOS-m也能。更何况,移轴接环的光学素质,肯定是要逊于真正的移轴镜头的。不说别的,单说移轴后的周边画质就够你喝一壶的。玩玩可以,不要把它当做什么大杀器就是了。
4,至于增光减焦环,我只能说中一光学创意不错……我们都知道全幅镜头在半幅传感器上使用的时候,虽然使用了素质较好的中央成像,但由于半幅的像素密度大而全幅镜头须得兼顾全幅像场的素质均一度,因此全副头用在半幅上不能发挥其应有表现力。这种差距怎么形容?我看到的测试结果里,佳能的18-135STM能和同焦段的24-70L II拼个半斤八两。不是佳能24-70L II菜,那可是最好的全幅标变,而是因为24-70要对更大的像场维持均一度。
没有人会恶意攻击一个有热情有技术的相机厂商,除了枪手。然而,前提是这技术要相当实用,能让我们拍出更好的照片。我认为在现阶段坚信“索尼大法好”是对智商的侮辱,不是因为我理屈词穷,而是,不能在自己尚有所了解的领域内听任他人混淆视听。某些前辈放的片子很出彩,但是前后矛盾:先是放一张DXO评分再是说“我不信DXO的评分”。不信你摆出来干嘛,党同伐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