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我们在柴明颎教授的带领下参观了上外高翻学院的硬件设备,翻译门外汉们终于有幸一睹专业译员的工作与学习环境。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翻译中心于2013年送来的牌匾
始建于2003年,上外高翻院拥有中国最早设计的同声传译专业练习室——模拟会议室。
模拟会议室的建立是用来模拟国际会议的环境。不同于北京外国语大学、上外松江校区英语学院,上外高翻院的模拟会议室在兼顾教室功能的同时更偏“会议室”风格。在国内毫无先例的情况下,由柴明颎教授亲自参与设计的会议室成为了全国其他院校参照的模板。
▲模拟会议室内部,刚结束课程的师生们
基于会议室的设计,有“会场通道”、“译员通道”两条通道与会场相连。会场通道位于中央,笔直通入会场;而译员通道则被巧妙地安放在后背,供译员通行和休息,在会议开始后声响不会传入室内。
▲来自灵魂画师自信的场地直观图
位于两边的八个同传厢,如同双翼般为会议的进行保驾护航。“同声传译的设备和语言训练都是为了确保国际会议的双边或是多边交流的进行”,柴教授解释道。进到同传厢的内部后,我们愈发惊叹小小的厢子竟有如此强烈的“助攻”效果。
▲透过同传厢的大玻璃看出去
进入厢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块巨大的玻璃,将会场内部的情况,包括演讲者的一举一动都尽收眼底,即使身体被限制在狭小的厢子内,视线却非常开阔。“演讲者的手势、脸部表情和身体动作可能都在传递信息,译员收到越多的信息,越能够将演讲者的内容真实再现。”
▲厢内细节
同传厢内有吸音板,桌面也被做成软的来避免噪音和杂音。译员需要通过设备才能听见外部的声音,再将翻译的内容从话筒传出去。
会员佩戴的耳机有两种类型。有线耳机的接口插在会员席的盒子里;无线的耳机附带一个接收器,拿着接收器可在会场任何一个角落收听翻译。
当会员需要发言时,桌上的会员机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按下话筒按钮后,机器自动根据先后顺序为发言者进行排序。话筒上的红灯在等待过程中保持闪烁状态,直到该会员开始发言。
▲译员机
由于同传厢的空间非常小,国际标准组织为此制定了标准,规定厢子必须配备空调,有新风系统进行不间断的通风。上外高翻院的同传厢在保证译员舒适的环境基础上,缩小了厢内空间,而增加了厢子的数量,这使得一个厢内同时只能坐两人。“按照国际标准,同声传译的厢子内都是坐三个人。这是因为平均每个译员持续翻译20分钟后换人,这样算来一个小时需要三名译员接力翻译。”
然而留出八个厢子空间的决定在今天看来却十分有先见。因为在接力翻的过程中,八个厢子同时能出八种语言,厢子的作用被发挥到了极致。
柴教授以一场斯瓦西里语演讲为例。▼
只有一个厢子的译员能够听懂该语言。
演讲内容于是由该厢子的译员首先翻为一种中心语。
再由其他厢子的译员把中心语翻成各种语言,保证了每一种语言在会场内能够同时进行。
-关于学生-
国际上,一个同声传译班不超过14人,而上外高翻院一个班的平均人数为10人。经过激烈的竞争和高难度的选拔进入学院的他们,依旧进行着艰苦的学习生活。从上午上课直到晚上十点大楼关门,都能在模拟会议室里见到练习的学生。“他们玩的时间非常少,因为要做好翻译很不容易,两年半里的大量时间都要在书面和口译练习中度过”,柴教授说。
▲在同传厢中练习的学生,这一列四个厢子只有一间空闲的留给我们
试想有哪一种工作,在不到5m³的狭小空间,进行着极为激烈的脑力劳动,同时还考验着语言运用、逻辑思维、理解转换等多种能力。
同声传译就是这样一种工作。
在一场国际会议上,当各国与会者济济一堂之时,得益于翻译这个重要的“转换器”,不同文化和语言的人能够共同分享话题、碰撞思想。
▲参观合照
参观注释国际标准
:在参观过程中,柴明颎教授提到最多的一个词。与国际标准、国际惯例接轨既是上外高翻院建院时的标准,也是高翻学子所应达到的程度。凡事以国际化标准着手,才能做到最好。
设备更新:在上外高翻院最近的一次设备更新中,译员机厂商由原先的飞利浦换成比利时的televic公司。据柴教授介绍,televic的同传教学设备是目前为止在国际主要会议口译教学高校中使用的设备。
注:校友平台所有文章及图片均为独家版权所有,任何组织、机构及个人所运营的公众平台均不可擅自转载或使用。
文案| 新传学院 余如月
编辑| 新传学院 余如月
审稿| 柴明颎 严贝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