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尼机器用的不多。
大概盘点一下吧。
1、Mavica初代
1981年的数字相机,1981年哦!
单反式设计,使用CCD传感器,尺寸是10x12mm。成像只有不到0.3MP(三十万像素):570 x 490 px,当时连JPEG都还没有,只能用还是早期的TIFF。
有三只MF镜头。镜头的参数放到现在也不落后:25/2、50/1.4、16-65/1.4。只要不限制体积,真是能整多大光圈做多大光圈。为了打下一片大大的数码市场,光圈要大,镜头要粗。
最早的那个版本,固定1/60s的快门,后来改了。
受限于时代,使用特制软盘存储数据,SONY还给软盘起了个名字叫“Mavipak”。
注意软盘要远离磁铁。
2、Mavica MVC-A7AF
到了1987年,Sony给这个加上了自动对焦。并且贴心的在说明书里标明使用简单~不要冲洗就能获得照片。
还可以使用外置电源供电。
还提到没有电的时候,可以用9.6V的输入,33年前哦,就有充电宝挂尿袋的方式了。
当然,这个时候JPEG仍未发明,格式仍旧是TIFF。
传感器变小了不少,只有2/3(8.8 x 6.6mm)的CCD,但是像素多了不少,有了0.38MP(接近四十万像素)。
因为自动对焦的增加,镜头不能换了,规格比起值钱也有缩水:12-72mm/1.4~1.7。
配备了一个看起来是装磁带的片闸,但是,还是插特制软盘的,清理困难。
3、Mavica MVC-FD81
1998年了,外形上很接近小型化设计了,大炮镜头被砍掉了。
这货,能拍视频!
320x240的16fps,拍15秒。这可是第一个民用可以拍视频的机器。值得注意的是,静态上终于能拍比VGA大的图了……1024 x 768px,接近八十万像素了,能填满CRT的显示器了。
像素很快就要过一百万的大关了(好像现在的后背过1亿大关一样)。
介质也换成了3.5寸软盘,再也不用买专用软盘了。
别看前面的贴纸唬人,那都是拿来营销的。
照相机能工作两个小时也值得吹牛吗?值得,CCD这个电老虎是要一直工作的,电池不够怎么行。
4、Cyber-shot DSC-F717
这机器~混淆了DV和照相机的界限,而且名气还很大,之前一代F707也挺混淆的。
得用Memory Stick Pro这种卡,最大只有256MB。
估计是故意的这么做的,从DV上把镜头拿下来,焦距等效38~190……5倍变焦,广角得要附加镜。但我没见过什么人买。
CCD用的是2/3(8.8x6.6mm),像素达到了五百万(5MP),IR滤镜有切换装置,可以拍红外,索尼比较注意影响,只能在暗光下可以用红外拍摄……但仍旧挡不住人民群众的才智。
然而对棉质衣服并没有任何用……刑侦上又不会买。
5、Cyber-shot DSC-F828
这种ABA的命名方式有莫名喜感。
索尼会在这条路上一路从小怪兽F707走到R1大怪兽。
7倍变焦,广角等效39不变。像素也是五百万(5MP)。增加了CF卡槽。
RGBE的CCD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仅此ICX456一家。
官方称增强了青色、红色的再现,谁知道呢?
仍旧保留了红外功能,挺迷的。
6、Cyber-shot DSC-R1
这个圆咕隆咚的机器,最后莫名成了剧照师最爱。
当时高端配置当时被称作怪兽级机器,这台索尼旗舰,被称作“兽王”。
Cyber-shot中唯一APS-C的传感器,静音快门,自动对焦,等效24-120mm(实际14.3-71.5)。
但是买的人很少,嫌弃它丑,而且不能红外夜视。
7、Sony DSC-TX5
对焦很快。
但不提供RAW,坐实了家用相机设计。
滑动翻盖式卡片机的典范。
8、DSLR-A300、DSLR-A350
2006年Sony从Konica-Minolta家吃下了相机业务,没过两年,CCD单反玩出了新花样。
谁说五面镜一无是处的?虽然取景比五棱镜暗一点,但是可以调节反射角度啊~那么,稍微调整角度让光线射入额外的摄像头中成像,就能够LV了。
而且,还是使用PDAF(相位对焦),如果你换了对焦屏,还能裂像实时取景。
像素最高的CCD单反A350,比较值得说一下,有14MP……CCD味的新玩家,不妨作为首选。
10、DSLR-A850、DSLR-A900
索尼自家终于有了全画幅单反。
A900贵,A850便宜。A850只是差在了视野率和连拍速度上。
色彩调教得不错,当时属于出二手的卖点,但很快,就没有人用这机器了。
自从A700开始,终于有了两个卡槽……可惜的是,卡两个槽插进去,一次只能用其中一个,并不能Double快乐。
11、SLT-A99
哈苏HV1的贴牌本体。热靴换回标准热靴。
全画幅,单电半透膜,暗光吃力。
不含反光板。半透膜会分走20%的光给相位对焦,同时有一些可能引起额外眩光。
这些半透膜机器在市场上都挺疲软,即便有Zeiss标的AF镜头也比较难挽回对Canon、Nikon的体现的弱势。
这种在单反/单电上被友商压制的情况,让投石问路的微单渐渐上道。
12、NEX-5N
最早的评价是:菜单奇葩,直出糟糕。
因为体积小,被不少摄影师看轻过。
不过,没有了反光板和五棱镜,价格则是相当便宜。
NEX由此大卖,并在NEX-6之后变身为A5000、A6000,正式进入Alpha家庭。
13、ILCE-6300(A6300)
电池太小,菜单迷宫,但是增加了s-log和4K。
有一阵子这机器燃起了人民群众对电影质感的讨论,即便只给的是有8bit的log,但是有Knee和Black Reference(不明白这些称呼的意思,没关系,不需要看懂)。
这个机器是相机没错,但更像是便携的4K录像机。
录像和照片看起来不分家了。
14、ILCE-7M3(A7M3)
2018年了,全画幅的微单终于有点完成度了。
要对焦有对焦,要视频也能拍,Log可HLG行。
摇动杆触摸屏,双卡槽还防抖,USB-C可以。
微单新手不妨作为考虑,强迫自己记住菜单就是了……不是有自定义喜爱菜单吗?
以上
现在的我,然而一台Sony的相机都没有了。